2021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對吳忠市紅寺堡區突出重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予以通報表揚。
近年來,吳忠市紅寺堡區以創建全國易地搬遷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區為契機,聚焦產業、就業、社會融入三件事,狠抓“五個重點”,即加快產業發展、改善基礎設施、優化公共服務、促進社會融入和整治城鄉環境;扭住“一個關鍵”,即夯實移民地區發展基礎;全力實施“四大提升行動”,深入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美輪美奐弘德村。實習生 彭斌 攝
釀酒葡萄喜獲豐收。
興產業——
移民地區的發展“底氣”越來越足
在紅寺堡鎮的一片山丘里,坐落著中煙“飛地”肉牛養殖園區,該園區由國家煙草專賣局分兩期援建而成,養殖戶來自紅寺堡鎮弘德村、同原村,因為沒建在這兩個村地界上,被稱為“飛地”養殖。
出村入園來養殖,中煙“飛地”肉牛養殖園區地界寬展,空氣流動性好,也不用擔心對居民區造成污染,區位條件得天獨厚。
除了在本地銷售,中煙“飛地”肉牛養殖園區的肉牛還打進了福建、廣東市場,很受當地消費者歡迎。2021年6月8日,養殖園區一次性分紅760萬元,讓兩村入股群眾切實嘗到了甜頭。
眼下,養殖園區肉牛存欄量達5500頭,直抵設計存欄量,集中養殖規模在全寧夏都數得上。養殖上規模后,中煙“飛地”肉牛養殖園區還琢磨著要更多效益。2021年7月,園區從北京請來一支“真味牛”專業育牛團隊,由團隊成員賈磊擔任園區廠長,全權負責飼料調配、疾病防治和人員管理。
這支團隊接手園區后,運用先進技術來養牛,每頭牛日均增重1.7公斤,比過去增加了0.6公斤。同時,全面開展預防性保健,如園區消毒、注射疫苗等,讓肉牛死亡率降到0.6%。另外,園區還推出飼料替代品,來替代高價的常規原料,在營養成分不變的前提下降低了飼料成本。賈磊舉例說,買進1噸干草要花1000元錢,而用玉米芯代替,1噸只要700多元。
“現代化養牛,還是要靠‘真味牛’這樣的行家里手。”中煙“飛地”肉牛養殖園區理事長任軍細數著養牛新變化,增重多了、死亡率降了、成本低了,讓園區“摳出”了更多的經濟效益。
2021年,紅寺堡區以釀酒葡萄、枸杞、黃花菜、肉牛灘羊、新能源和文化旅游六大重點產業為引領,以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移民高水平增收,特色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60%以上。
特色農業提質增效。改造提升低效葡萄園區6188畝,完成標準化種植2000畝。在2021年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獎賽上,紅寺堡產區獲得大金獎1枚、金獎8枚、銀獎4枚,紅寺堡產區葡萄酒連續5年獲得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獎賽大金獎。新增枸杞730畝,改造低產種植基地6000畝,百瑞源2條年加工枸杞原漿3000噸生產線全面投產。打造綠色優質高效黃花菜節水種植示范基地6個,1萬平方米黃花菜預冷庫已完工,有序推進黃花菜大數據中心建設,黃花菜產業園投產運營。百萬只灘羊產業生態智慧園區有序推進,中煙“飛地”肉牛養殖園區二期項目建成完成肉牛補欄,全區肉牛和灘羊飼養量分別達到14.7萬頭和102.6萬只。
清潔能源擴規增量。實施清潔能源項目6個,投資16億元,現已開工3個。搶抓實施“寧電入湘”工程重大機遇,成立工作專班,編制專項規劃,推動湖南湘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相繼落戶,協議投資252.3億元。
文化旅游提檔升級。扎實開展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連續多年承辦全國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羅山航空飛行基地成為“國字號”航空運動營地。寧夏移民博物館、“1236”指揮部舊址等旅游景點納入自治區全域旅游規劃,弘德村、永新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和寧夏特色旅游村,永新村入選文化和旅游部全國鄉村旅游扶貧典型案例。截至2021年11月底,紅寺堡區旅游接待人數24.2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474.5萬元,分別同比增長120.6%和135.2%。
紅寺堡區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
釀酒葡萄種植上規模。
促就業——
移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
紅寺堡區是太陽能、風能資源富集區,已建成風電275萬千瓦、光伏發電138萬千瓦。
2021年1月,紅寺堡新能源集維中心建成投運,依托中心技術對接入的光伏電站進行智能運維,能夠提高運維效率30%,提升發電率6%,減少設備故障率30%,降低運維成本20%。
紅寺堡區還建成新能源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打造國內新能源運維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截至目前,累計培訓4期70多名學員,學員結業后從事電站運維、檢測試驗等工作,就業率100%。紅寺堡區新能源集維中心主任田永華說,中心培訓的學員主要來自寧夏、甘肅,剛參加工作月工資就超過了5000元,比大部分同齡人都要高。
紅寺堡人丁生祥大學畢業后,始終沒能找到一份穩定工作。2020年7月,他在紅寺堡參加新能源智能運維技能培訓,學費和書本費都由學校承擔。經過7個月學習,丁生祥以總分第一成績畢業,現在成長為紅寺堡片區的新能源運維負責人,月工資達到7000多元。
2021年12月13日起,第5期新能源智能運維技能培訓開班,又有20多名學員受訓。就這樣,紅寺堡區持續通過職業技能培訓來擴大就業。
2021年,紅寺堡區強化“四個一批”助就業,助力移民鼓起“錢袋子”——
鼓勵創業帶動一批。爭取資金4200余萬元,謀劃就業創業扶持項目11個,受益群眾1.4萬人。創建紅寺堡區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全民創業帶動就業1973人。
勞務協作轉移一批。開展“點對點”輸送服務,向青島海信日立空調系統有限公司定向輸送78名技工院校畢業生進行見習,在濟南市建立1家勞務工作服務站,服務赴魯務工群眾500余人。上半年,新增城鎮就業700余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3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5億元。
技能培訓促進一批。開展城鄉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1659人次。籌建紅寺堡區職業技能培訓實訓中心,與吉林大學、寧夏師范學院開展教學教研、校地共建,設立寧夏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紅寺堡區函授站、寧夏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寧夏大學助學點,填補了紅寺堡區成人教育的空白。
就業服務扶持一批。舉辦線上招聘會4次,提供就業崗位1200多個,幫助1500余人實現就業。按照“按需設崗、以崗聘任、在崗領補、有序退出”的要求,開發公益性崗位1668個,重點安置就業困難人員。
中煙“飛地”肉牛養殖園區。
弘德村外的連片蔬菜大棚。 (本版圖片均本報實習生 彭斌 攝)
推進社會融入——
各族群眾團結和諧共建新家園
2021年12月,紅寺堡鎮弘德村入選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單位。和紅寺堡區絕大部分村子一樣,弘德村也是一個生態移民村,村民是在2012年從原州區、同心縣的5個鄉鎮搬遷來的,口音、習慣都有差異,社會融入存在一定難度。然而,短短幾年工夫,移民們處得卻跟一家人一樣,村里的事情都是商量著辦。
這一成績的取得,與紅寺堡區全面推行“135”基層社會治理模式息息相關,即構建城鄉社會治理“一張網”,狠抓區、鄉、村三級綜治中心建設,推進政治引領、法治保障、自治強基、德治教化、智治支撐的“五治”融合發展。
在弘德村,有19名網格員包片管理服務,有村級綜治中心,有派出所,還有村規民約,凡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上村民黨員大會表決。
2021年5月,弘德村旅游基礎設施改造建設項目啟動,要在村內進行大規模綠化、道路鋪裝等工程,打造鄉村民宿發展地方經濟的同時,還能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事關重大,弘德村再次召開村民黨員大會,就村子怎么建進行討論,借鑒參考每一位村民的建議,把村子建設得更加美好。
大會上,鄉親們紛紛打開“話匣子”,為莊子建設獻言獻策。其中,村網格員李海東建議,要設立“路長”和“林長”,由網格員和熱心村民擔任,讓更多人參與到村子管理中來,提升主人翁意識。
李海東的建議,得到與會代表的一致贊成,很快就被付諸執行。眼下,弘德村有7名“路長”、7名“林長”,分別負責各路段衛生和各林帶管護,把村子打理得更加井井有條。
作為全國最大的異地單體生態移民扶貧集中安置區,紅寺堡區匯聚著23萬移民,不僅有寧南各縣區,還有不少人來自周邊省區,共涉及156個鄉鎮412個行政村。這些年來,紅寺堡區不遺余力推進移民們的社會融入工作,讓他們身子搬了過來,也把心留在了新家園。
紅寺堡區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核心,讓組織變“堡壘”,帶領移民變居民。扎實開展基層黨建“六項行動”和“一抓兩整”示范縣鄉創建,高質量完成村“兩委”換屆選舉,村黨支部書記、主任“一肩挑”覆蓋率達到58.7%。
堅持規劃先行,圍繞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實施項目37個,完成投資4.5億元。推行“1453”工作模式,四級聯動,全民動員,打造“四化”亮面子,推進“五改”美里子,人居環境面貌大變樣。實行“部門包片區、干部包戶”,打造弘德、永新、紅川3個重點示范村,每個鄉鎮再打造2個示范村,其他村莊全面推進。
采取“四不兩直”、電視問政等方式,督任務、督進度、督成效,查認識、查責任、查作風,堅持每月一促評排名,先進鄉鎮拿獎牌、末位鄉村領黃牌,形成攻堅合力。
鞏固提升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創建成果,積極培育移民文化,增進移民情感認同。全面推行“135”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嚴格落實村民代表會議“55124”村級治理模式和“四議兩公開”制度,移民歸屬感、獲得感顯著增強。(記者 杜曉星)